技海生涯 (Professional Life)
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暂短而渺小,但是我们今日所享有的人类文明宏伟而瑰丽的大厦 却就是经由人的双手代代相传、一砖一瓦地建筑而成。 任何对这座文明大厦的建造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有益奉献 都会与这座文明大厦一起长存,而不会随个体生命的消亡而湮灭。 认识到这个光荣而神圣使命,竭尽所能,就是我无上的快乐。
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罗诺克举行的第五次国际稀土永磁及其应用会议上。 前排左一是奥地利技术大学的费德勒教授;左二是北京大学何文望教授;左三是卡尔-斯特纳尔教授的
让侯尔德-斯特纳特;左四是包头稀土研究所的徐来自所长;右一是北京钢铁研究院的李东。 我那个时候好瘦啊。 (At 5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PM, Ronok, NC, 1981)
1981年与参加在第五次国际稀土永磁及其应用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合影。 左一是北京钢铁研究院的李东;左三是北京大学的何文望教授;右一是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的孙大库。
我最初来美国学习的推荐信之一还是何文望教授写的呢。
1982年陪同来访的中国磁学代表团参观美国空军博物馆,前排中是著名的磁学专家、山东大学的郭怡成教授。前左一是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罗阳教授;
后排左一是北京冶金研究所的陈国栋;后排中是卡尔-斯特尔纳特教授; 其他几位分别来自兰州大学和西安五二研究所。
198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参加美国金属学会年会。 (At Cincinnati, OH for Anual Conference of US Metal Society, 1986)
代顿大学教授卡尔-斯特尔纳特博士。 卡尔-斯特尔纳特教授是被公认的稀土永磁材料之父, 也是国际稀土永磁及其应用会议的发起者和常任主席,是我的恩师。他曾多次访问日本和中国,有几次在中国作报告时,我曾经作他的中文翻译(我至今仍保留一段当时的录音, 待找出后也准备贴在网上)。 (Professor Karl Strnat, Father of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s)
斯特尔纳特教授不仅是稀土永磁材料的发明者,他对这种新型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于1992年5月不幸去世以后,
日本《非传统材料》杂志以一整期的全部篇幅发表了多篇回忆和纪念他的文章。 我应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9次国际稀土永磁会议之约提交了一篇
"我与卡尔-斯特尔纳特教授‘的纪念文章,待译为中文后会贴在相应的栏目中。
198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参加第八次国际稀土永磁及其应用会议时在卡尔-斯特尔纳特教授家附近散步时所摄。 (Near Prof. Srnat's home, Fairborn, OH)
又一次记者采访, 摄于我的办公室。
1992年在美国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工作时。
2001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参加美国国防部 DARPA 召开的选题会议的展台前。
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磁学与磁性材料年会上与北京大学的杨应昌教授夫妇以及美国的张教授、代顿大学的李东先生在一起。
我按完相机快门,赶紧跑过来,气还没喘匀呢。
被誉为烧结钕-铁-硼之父的日本原住友公司的佐川-真人。在日本召开的的国际稀土永磁会议上,黄美清曾经打趣的说他打扮得像个歌星似的。
2004年与日本的佐川-真人在西安国际磁学会议上有过不少交集。
2002年应邀在俄罗斯的斯卡德林堡参加欧亚磁学会议。 斯卡德林堡在苏联期间称为斯威尔德罗夫斯克,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室内的建筑物风格与中国的沈阳相似,
才理解到中国东北的建筑风格是师从苏联的。
站在乌拉尔山上的欧亚界碑前,突然大雪纷飞。
2002年在叶卡捷琳堡。 苏联革命后此地更名为斯维尔洛夫斯克,是一个工业重镇,地处乌拉尔山欧亚两周交界处。
1918年7月17日,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叶卡捷琳堡被布尔什维克政权处决。同沙皇一起遇害的还有皇后,沙皇的4个女儿,皇储阿列克塞,以及医生,仆人和厨师。 苏联解体后又改回原名。
2002年参加俄罗斯欧亚磁学会议的全体代表在乌拉尔山上的欧亚界碑前。前边躺在雪地里的老兄宣称他的头在欧洲而脚在亚洲。而我自然是在欧洲了。
2001年参加在日本仙台举行的国际稀土永磁会议的全体代表。
在韩国光州参加国际磁学会议。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磁学会议。
与中国科技大学的陈教授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心车站。
阿姆斯特丹所住酒店外边的郁金香。
获“1999-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 右为学校负责人,左为评选小组组长。
获奖科研题目: 高温永磁材料的突破。
获奖后与荣获“1999-2000年度优秀行政人员奖” 以及 “1999-2000年度优秀技术员奖” 的两位同事的合影。
发表获奖感言。
要是在几年以前,晒出这一类照片会感到十分惶恐。这不是自己为自己评功摆好、往自己脸上贴金吗?一个正常的人应当时时检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求改进和进步,像这样自吹自擂的行为简直近于可耻! 问题在于,近年来原来所熟悉的科研工作戛然而止。开始的几年倒也没有完全脱离本行,还曾应邀出去讲讲课,写写东西,一直到2016年还写了三篇综述文章呢. 但是2017年以来,与原来的工作就基本断绝了关系, 这样一来原来习以为常的由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就逐渐消失了。 而成就感,对一个人(特别是男人)来说是至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人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没有这样的一个精神支柱,他的生活就逐渐坍塌了。 这大概就是我现在晒晒这一类照片的原因吧。 无非是以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还曾经努力过而自我安慰,用过去的成就感满足一下自己仍有的虚荣心而已吧。
2003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作”纳米晶粒结构对稀土磁体磁性的影响“的报告。 (Lecuring in Beijing, China)
2003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讲课后同王润校长(左二)、刘国勋教授(左四)、肖跃福教授(左一)等在一起。 王润校长是我在北京读研时的指导教授,他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我受益良多。
在北京科技大学讲课后同王润校长、刘国勋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越明教授、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多位来宾合影。
讲课后王润校长宴请。
2004年参加西安磁性材料会议的来自台湾成功大学及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代表。
2004年参加西安磁性材料会议的来自台湾成功大学及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代表。
2004年参加西安磁性材料会议的国际代表。
校长颁发“2005-200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
获奖科研题目: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重要突破。
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后与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科研人员的合影
又晒了几张往日荣耀的照片,同时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小诗:“荣誉嘲笑我,因为我在偷偷地追求它。” 的确,一个人的虚荣心是与他的愚蠢程度成正比的。“ 可能是近年来不做科研工作了,人就变得越来越愚蠢了吧。
2012年在四川绵阳的九所讲课。
2012年在四川绵阳。右2是科技处张芦处长;左1是高温2:17稀土永磁专家易全瑞。 1985年易全瑞和我曾在代顿参加稀土永磁国际会议。多年不见后重逢分外激动。
2012年在四川绵阳的九所讲课后参观三星堆。
快讲完课,和北工大告别之前,这里的几位老师、学生非要合影留念,盛情难却,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照片
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张东涛副教搜合影。
在北京工业大学讲课期间与刘老师合影。
在北京工业大学讲课期间与实验室负责人岳明教授合影。
一位研究生也凑上来非要合影留念。
2012年在杭州作”取向纳米复合稀土磁体的研制“的报告。
2014年9月19日在四川绵阳的九所讲课。左一,王主任;左三,王总;左四,马总。
2014年9月19日在四川绵阳的九所讲课。左一,科技处处长张卢;算来去绵阳讲学已经四次了,前两次是张处长邀请的, 后两次是杨小勇主任邀请的。这次去绵阳、北京讲课,不仅仅是我最后一次到中国讲学,也是我的最后一次有关材料科学的学术活动了。 以后就将集中精力学习有关人、人性、人类社会的新课题,全新的生活从此开始。
2014年大概是我最后的一次出国讲课,以后虽然还有一些同学术有关的事情发生,如2020年和2021年分别有我受邀编写了几章的两本书 ( 《永磁体的历史和未来》, 《磁学和磁性材料手册》 )出版,但是,毋庸讳言,给人以强大精神支撑力量的那种“成就感”毕竟一天天地式微了, 生活中的色彩也日渐灰暗。唯一发生的事情是2021年有人推荐我进入《美国名人录》并经评审后入选,虽然并不值得欣喜,但总算是学术界的一种肯定吧。 把这个奖牌在这里晒一晒,可怜到了这把年纪终于还是作了“名利思想”的俘虏。是吗?真真羞煞人也!!!
*********************************************************************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Interest:
-
·
- Nanograin composite rare earth permanent magnet materials ·
- Hybrid nanograin Pr2Fe14B/PrCo5 magnets with improved thermal stability ·
- Coercivity mechanisms in magnetic materials with nanograin structure ·
- Sintered Nd-Fe-B magnets with improved fracture toughness ·
- Nanocomposite soft magnetic materials ·
- Fe-Co-V alloy with improved high-temperature creep resistance ·
- High-temperature Sm2(Co,Fe,Cu,Zr)17 magnets capable of operating up to 550°C ·
- Ohmic contacts metallization on n- and p-types SiC ·
- Ductile Fe-Cr-Co magnet alloys
- Low-losses non-oriented Fe-Si alloy thin films ·
- Goss textured Fe-Si alloys
- Cubic textured Fe-Si Alloys
参考译文
工作经历及研究领域
- 纳米晶粒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 高热稳定性混合纳米晶粒 Pr2Fe14B/PrCo5 磁体
- 纳米晶粒磁性材料的矫顽力机理之研究
- 具有高冲击韧性的烧结钕-铁-硼磁体
- 纳米复合软磁材料
- 改良高温抗蠕变的 Fe-Co-V 合金
- 使用温度高达550°C的高温 Sm2(Co,Fe,Cu,Zr)17 磁体
- n- 及 p- 型 SiC 的欧姆接触金属材料
- 可延展的 Fe-Cr-Co 磁性合金
- 低损耗的无取向 Fe-Si合金薄带
- 高斯织构 Fe-Si合金
- 立方织构 Fe-Si 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