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安全感


我在《生命的诉求》一文中写道,“生命的诉求在于生命本身。每一个生命都顽强地显示其自身的存在。 每一个生命都更顽强地试图延续其自身的存在。" 既然大自然(上帝)创造了生命,那么使这个生命延续 下去便是上帝的重要职责所在,这似乎可以看作是普遍存在的守恒定律在生命领域的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一个生命链条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关宏旨、无足轻重的(因为它终归要消失。 当然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自有其社会意义,但是这不是我们本节所要讨论的课题),它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对生命的延续所作出的贡献。

然而,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又是它对于生命的延续所作出贡献的基础,而个体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安全。 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生存、发展、和完成个体生命延续的任务。这样,安全感是所有生命的本能要求就是很自然的了。

和一切哺乳动物相似,一个人的最大安全保障存在于他仍在母腹中的时候。孩子在母腹之内从有感知的最初时刻起直至出生, 就一直不间断地聆听母亲心跳的声响和感知由心跳引起的震动。由于距离的接近,这一声响和震动是相当强烈的, 一直给予他不可磨灭的印象。孩子出生后被给予的接近母腹内的声响和震动会带给他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哄孩子睡觉时总是 轻轻地有节奏地拍着他,或者轻轻地晃动摇篮;同时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也有溺爱孩子的家长把孩子楼着在床上睡,或者站着走动,把孩子抱在怀里睡。而在后一种情形之下,孩子总爱枕在母亲的左肩头。 所有这一切,无非都是在给孩子创造一种最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也就是最接近孩子在母腹之内的坏境。

安全感的需求当然不只是婴儿,而是伴随整个的人生,因为安全是个体生命的基础。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而言,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诸如食物的匮乏、疾病的猖獗、时刻面临凶猛野兽和异族的侵袭,身体的安全乃是第一位的诉求。 近代以降,生存环境大为改善,于是精神上的安全感成为主要的安全诉求。

安全感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显然,如果一个人工作稳定、生活富足、社交广泛、家庭和谐,那么他会有较强的安全感; 反之,就会有较差的安全感,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孤独、失望、以致抑郁、悲观,造成种种的心理问题;然而即使客观条件相同, 不同人的安全感又各有不同,这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一个意志坚强、内心强大、充满自信的人当然会有较强的安全感。

男女两性在安全感诉求方面的表现相差很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女性往往缺乏独立的人格,即使再坚强的女性也难于摆脱归属、 归宿的诱惑,总想找到一个宽厚、坚强的肩膀分担她的喜怒哀乐。莫里哀说,“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人爱她。”这成了女人性格的最大弱点。 既然强烈地企图被爱,而当这爱一旦消失(无论这一消失是自然的消失或者是因被欺骗而消失),就会受到伤害; 所以女人经常陷于“被爱-被伤害-被爱-被伤害” 这样一个怪圈中而不能自拔,表现为强烈地缺乏安全感。

男性当然也要求被爱,但是大多数男性还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诉求,这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他在爱消失时所受到的伤害, 而事业上的成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安全感。男性没有归属、归宿的欲求,相对表现得更为自信和独立。对于男女对归宿欲求的巨大差异,我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莫非女人的始祖夏娃真是由亚当的第七根肋骨做成的,所以才把男人的胸怀看作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男人有很强的控制欲。 其实女人的控制欲更强,说男人的使命是控制世界,女人的使命是控制男人,恐怕并不为过吧! ,

2014.6.14 于亚特兰大